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

不捨


今天我們不談對錯,不談違法與否。
我們把高度拉高到「人」與「群體」,只說「對待」吧!
經過軍權威權集權統治過的德國,經過納粹之惡的德國,
正因瞭解了人的尊嚴與價值是如此的可貴。
所以,德國力行尊重每一個生命與每一個微小的意見。
電視上只是讓尋求庇護的小女孩哭泣了,天使老媽就有冷酷殘忍的輿論指責。
我兒子班上與數學老師的爭執,學校花了二個月的時間,進行數次班上的開放討論,校長與輔導師無介入對錯的價值判斷,只是不斷的傾聽與討論。
青少年的任一個案,很少很少很少提告與上法庭,總是一再給予各種機會,由青少年觀護單位轉介社福輔導機構,加強協助與輔導。我沒聽過德國教育部告學生的。
即使是精神病院,每天都有輪值的法官一定到訪,判斷每日監禁與獲得自由的病人們的自主意識,是否醫生處置得當正確與否。院內怕有限制自由侵犯到人權的疑慮,除非特殊狀況,院內病床的二邊圍欄,都是不可拉高的。即使病患翻身會跌下床,醫生和護士也不能拉高病床的圍欄。
德航機師的自殺飛行,科隆大教堂內的追思儀式,燭光絕對是包含受苦機師在內,是「我們」整體社會的苦痛。媒體也極為克制與自律,主動避免媒體追殺與汙名化個人與家庭的痛苦。
慈悲與傾聽,給予各種機會與幫助,尊重每個人的聲音與想法,嚴禁限制個人自由與尊重人權的支微細節,德國的種種努力與各種的對待,其姿態總會讓我感動與驚訝。
而台灣呢? 面對史觀,夠誠實嗎?面對教育,夠虛心嗎?面對政治,夠謙卑嗎?面對生命,夠尊敬嗎?面對生命的流逝,夠尊重嗎?面對年輕生命為反課綱所付出的代價與選擇,我們的對待難道不能多些反省嗎? 我們的對待難道不能更溫暖些嗎?
今天,真的很沉痛與不捨~~~






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

廢墟

廢墟告訴我們,為了世間權力的虛幻報酬而放棄心靈的安寧,是多麼愚蠢的事。觀看著古老的石塊,我們對於自己的成就或者缺乏成就所感到的焦慮,就會降低。

廢墟要求我們放下我們的鑽營,以及我們對於完美和滿足的想像。廢墟提醒我們,時間不可抗拒,我們在毀滅力量的手上不過就像是玩具而已。我們頂多能夠延緩這種力量,卻不可能加以抵擋。

壯觀的自然景致跟廢墟一樣具有平撫焦慮的效果,因為廢墟代表無限的時間,磅礡的自然景色則代表無限的空間,在這樣的景觀面前,我們壽命短暫的孱弱身體,就像是飛蛾或蜘蛛一樣無足輕重。 
【出自『我愛身分地位』艾倫˙狄波頓】



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

出走

一段出走的遊玩 
也就產生許多小小的驚奇與小小的想法
更加地豐富了我們的旅程

無數次旅行中的小小驚喜與好玩
就讓人上癮
總是期待著下一次的人生中的小小驚奇
小小的邂逅相逢
小小的點滴回憶

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

旅行中

7月1日,身在國家公園山上,獨處於南威爾斯偏遠一角,三天無法上網,隔絕於世界之外。眼前綠意優美的渾圓山丘,即使偏安一處,我因無法掛網細看八仙塵爆災難的後續報導,心中微微記掛著。
正如艾倫狄波頓在『新聞的騷動』裡所言,以往即使遠在德國,也總習於一段時間後,就停下手中的事情,檢查一下台灣的新聞。關心台灣新聞成為我的視野窗口,每日報到的宗教祭壇。我查閱、我觀看、我省思、我批判。我既閱讀又排斥,想瞭解又討厭,矛盾充滿我心。
或是有些許的小恐慌,習於不停的檢視新聞,希望一切安好。儘管世態動盪,災難頻傳,我寧願鴕鳥地低首埋沙,期待台灣一切都好,家人幸福,友朋安康。如我所處的週遭,一切是如此的平穩而安詳,來自波蘭的四位旅者,快樂的繼續享受南威爾斯的鄉間景致。英格蘭的新手父母,擁抱小寶貝入育兒袋,輕鬆出發前往戶外踏青。一群17人的健行團體,爬過蘇格蘭最高峰,走過英格蘭湖區的最高點,今天前往國家公園最高處健行。而我家老爸帶四兒登高行走,只有我一旅客留在青旅休閒看書,「享受」我獨處一人的時光,3天無網路無法查看新聞動態。
山裡,依然吹拂著輕風,撫過樹梢輕柔搖擺,原野上,羊群依舊低垂覓食,安穩固著佇立山坡。而我如現代上網上癮者,微微不安,我離得太「遠」了。不只是山區地理位置的遠,威爾斯旅行環境的遠,更是斷絕網路的遠,隔離台灣新聞轟隆聲響的遠。
有時,我抱怨新聞的轟炸,此時,又想念新聞的陪伴。我自覺新聞產製的偏頗,又耽溺紛亂的新聞動態,自我拉扯卻又離不開。此刻的安寧,聆聽風聲與蟲鳴,面對自己內心的思緒,深深的自知,我呀實在無法自絕於人群,各種羨妒與恐懼、激動與挫折,已是一日生活的座標軸,繞不開也離不去。
此刻,我真想念台灣新聞。
每一天,台灣新聞都會帶來一股事實洪流,我只能以善意的偏見,要求自己,說服自我,不要遁入仇恨與痛罵的漩渦。雖然,台灣新聞的分析與呈現,是如此的不足,整日喧囂高昂的話語,刺激情緒的字眼,令人憤慨、讓人無力且無助。
但無數的美好,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。
幸好無法上網,還能書寫一小段文。
改天,連接了網路,又會繼續耽溺在上線的迷走之中了。